振国范文网 > 读后感 >

【《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

| 浏览次数:

【篇一】 最近学校给我们每个老师发了一本书,书名叫《不跪着这教书》。一看书名,我很诧异,也很迷惑,古人云:“男儿膝下有黄金。”中国人跪天、地、君、亲、师,余者不轻下跪。这教书又“跪”在何处?带着疑惑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一看便不想放下。

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中“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所以在父母的言行处事方面影响着孩子这块深有体会。记得前年暑假时,孩子刚会走路,因为一个人既要照看孩子又要做家务,所以孩子在家扔东西、哭闹、翻箱倒柜的时候,我会大声去吼他,有时情急之下还大打出手,他的手臂上、屁股上经常有我放罪的证据。再后来,他长大了一些,有一次在他做错事后我狠狠地打他手心时,他居然还手而且非常地生气,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影响到了孩子,从那次事件后,我暗下决心,以后孩子做错事后,先要冷静下来,帮孩子分析为什么做错了再去耐心教育。我想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
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
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不应该用 “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吴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真的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

【篇二】 参加工作时光不算短,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作为教师,我们深知教育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自我认识,不断向自我挑战,进行自我教育,勇于超越自我。无私地把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用真情认真地去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做到爱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我应该聚焦自己的课堂,不断的钻研文本,不断的提升自己语文素养。首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其次,课堂教学中我要钻研调动多元手段如何让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再者,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通过读书我认识到: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保持教师的专业情怀——激情,坚持爱学生,把自己的岗位当作事业来追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两句话朴实无华又感情真挚,含义深刻。教师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也许我该在生病的学生被家长领走后,再追加一个电话关心病情 ……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这句话从语法上看是那么简单,可内涵却是那么深奥。我们应当不时地问自己,我的空间,是否可以再拓展,我的经验,是否可以再积累,我的爱心是否可以更真诚? 【篇三】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里面是一篇篇故事组成的,读起来不会枯燥,其中一篇“善良的心是一盏灯”读完后有感如下:这一部分中提到两个故事让我感触颇多,一个是作者的学生是一名医生,她在除夕陪伴了一位即将离世的孤苦伶仃的老人。另一个故事是作者感叹文革时期的悲惨源于当时那代年轻人缺乏同情,有爱。书中的这几句话让我觉得很有受益:“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对没有觉醒的民族而言,它的本能同情并不能衍生出博爱;
而如果人没有真正的自尊,他的情感是会被强权玩弄的。”这几句话,深深地扣住我的眼线。我沉思: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会学生善良了吗? 《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学生难免受到熏陶,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低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有的学生失去了原有的本性,社会的功利性导致了家庭教育也是有功利性的,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问我们班级班级小朋友: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结果回答让我震惊,他们好多人说:向着人民币看齐!我当时心一震,如果是成人的回答还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一群才十岁超过一点的孩子口中回答,真的挺震撼的,我急忙问,谁告诉你们的?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说的!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确越来越进化和利己主义,现在的孩子也远比我们当时在小学时代要早熟,要自我,要不受管控。有爱才有一切,并不是成绩好就是一切,善良,是人生中至伟之物。

一颗善良的心,是一切修养之始。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感化学生一颗善良的心。回归应该有的本善。

【篇四】 一拿到这本书《不跪着教书》,心里咯噔一下,很特别的书名,觉得在当下社会的确需要这样的教师。翻开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书中没有高谈阔论,有的是教学故事教学经验和感想,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很有感触。

当我看到《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后,作为一名一线的班主任,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文雅、准确、优美的语言,对于听话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能给人带来痛苦。古人有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说。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修养同样能够体现班主任高尚的师德,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通过较强的语言修养创造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气氛,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良好语言刺激、准确而生动的讲述,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班主任的语言修养就不只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问题。

班主任的语言美我觉得必须做到“真、善、美”。

◆班主任在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要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班主任的语言修养要“善”。

所谓善的语言,就是恰到好处的教育语言,是在真的语言基础上达到的高一层境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班主任应运用“善”的教育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发掘学生的潜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涵养学生的情感,弘扬学生的个性,召唤学生的灵魂。当学生萎靡不振时,应以激情洋溢的语言,给学生心灵注入兴奋剂;
当学生缺乏信心而自甘平庸时,应以坚毅睿智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的原始冲动和成功欲望;
当学生遭遇挫折而迷茫、困惑或绝望时,应以火热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当学生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时,应以理智的语言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而健康地成长;
当学生自甘堕落时,应以震耳发聩的警策语言给予当头棒喝,促其醒悟。班主任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班主任应通过 “善”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花来。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班主任的语言修养要“美”班主任的语言,不仅应是真的、善的,而且应该是“美”的。语言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事外在美或是形式美,其特点是音节铿锵,节奏鲜明,语调和谐流畅,听时悦耳入心。二是内在美或内容美,这是班主任语言美的本质方面,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美得语言应如三月阳光,使人暖意融融;
如清凉甘泉,泌人心脾;
如和人春风,使人心旷神怡。在班主任“美”的语言下,容易构建一种和谐的交流气氛,让学生确切感觉到你是在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在情感上才能和你亲近,从而达到由“美”产生“爱”的教育目的。佛罗姆认为“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的体验并陶醉”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班主任在情感这个天平上,情感的指针不应该偏斜。无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对那些犯有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学生,既不能当众讽刺挖苦,通常可用“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应该有决心改正”、 “你其他方面都不错,把这个缺点克服就更好了”等充满爱与信任的“美”语言,和风细雨,滋润心田,讲清道理,明确是非,鼓励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前进。“美”的语言要避免千遍一律的空头说教,使学生心悦诚服,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绝对不可以说出“怎么这么傻!”“教到你们这些学生真是中奖了”等等挖苦讽刺的话,教师甚至可以运用幽默俏皮的话和学生沟通。

总之,班主任语言修养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强化自身素质,要把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视为终生课题。

【篇五】 李蕴白 不跪着教书,是一名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姿态,对于自己的事业,只有做到了不跪着去完成,站直的,才会做得好,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育出行事光明磊落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吴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铮铮的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语。“这段话发人深省,里面含着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不跪着教书”? 作为教育者,即要教书,又要育人,首先就应该自己站直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深入的观察来了解学生,让他们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不断地发现人性的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不一厢情愿的教书”表明了一种基本态度,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行为,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是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中产生,需要在师生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提高一个高层次。“以生为本,敬业求实”就是要求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就是人性和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将导致青少年丧失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同样,没有爱就谈不上尊重人的生命。爱是教育的永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的智慧和精神。

吴老师在书中还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十多年前我即将毕业时,班主任告诉我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现在,我又从吴老师的《呼唤风格》中领会了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就是要有教学个性,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跪倒在教案上,不能跪倒在个人的预设中而不管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不能跪倒在所谓的a等级分数面前……面对这些问题,根据书中的实例,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书中说“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鲁迅冷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所以,教师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书匠。

通读全书,我才理解,所谓:跪着,就是臣服和顺从,犹如大臣跪拜帝王,子女跪拜父母。而跪着教书我理解为一个教师屈服名利无心教学,或是没有思想只会跟风。我该怎么做?吴非说,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形式下跪,就觉得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就得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谨记: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推荐访问: 读后感 教书 跪着

【【《不跪着这教书》读后感五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