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思想,解决实施中的认识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学校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从此意义上说,综合实践考验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考验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在现阶段,要从管理机制方面人手,首先解决要不要做的问题。区(县)教研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在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区(县)级对学校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是否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是否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学校是否有课程实施计划,是否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如教学研究、检查考评、奖励表彰)等等,从而在机制上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了解学校的落实情况,要坚决摈弃那种查查课表、文档,开开教师座谈会的方式。教研室或教育督导部门,要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给予准确的评估,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南京市教育局在2008年10月份对全市小学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评估,引起了全市各个学校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通过召集全区小学分管教学校长会,对领导进行培训,要求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学校要有总体实施方案,要确定一位教师作为区中心组成员。在视导时,每个学科教研员将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作为必查内容,并量化记载,特别是将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作为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这些举措促使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
二、整体规划,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运行。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既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准确把握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和课程价值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在现阶段,在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理解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学校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它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运行的前提。
学校、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内容框架,对学生每个年段的主题方向与类型有一个系列安排。在此框架内,教师指导小组撰写年级课程实施计划并送学校审查,教师撰写主题活动方案并在研究组内研讨通过,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这样,研究范围和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才能体现螺旋式上升。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了自己的特色。他们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以班级为单位,为班级配置一个“雅号”,班级以此为主题,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学生非常欢迎。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关键在于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
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与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指导纲要和课程实施纲要。当前,许多授课教师之所以在实施中感到困惑、迷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纲要”不知晓、不理解。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检查,促使教师把握“纲要”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加强指导方法的研究,可组织教师从学生活动主题目标的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通过培训,要使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如下特点:
生活性: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对传统课程的发展。
问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形成问题,然后去探究,是一种问题本位的学习。
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
协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开放,更是手、脑等全方位的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体验,通过实践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其实质,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们的设计理想变为现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全面关注,多角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多角度开发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相关的主题;要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与学科知识联系,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作为研究课题。
五、专业引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
对于区(县)教研室来说,要配齐专职教研员。在研究与规划、培训与指导、教研与交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评价等方面,教研员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区(县)教研员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一是通过开展课题和专题研究,解决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二是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三是通过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进行成果推广以及阶段性总结;四是通过区域培训,构建和培养骨干教师;五是通过学生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优质指导课和论文、教学案例评比等搭建课程交流平台等等。为了做好以上工作,教研员要深入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一系列示范性案例或课例,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从而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施质量。
以下是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员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对全区教师培训的主题:
①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能源短缺(合成燃料、太阳能);有害物质(废物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及其预防);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植物的绿化问题研究: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传染和非传染疾病、噪声与健康、锻炼)。
②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社区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汽车问题研究;老龄人口
与养老问题研究;城镇住房问题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毒品问题研究;社会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失业问题、经济萧条;饮食文化。
③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音乐与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小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教研员通过案例交流的形式,让教师很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学会了如何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实施、总结等等。这样的培训,促进了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六、网络平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共享。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现实。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最主要的资源来源。我们应该鼓励一线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指导性材料,对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
建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应以区(县)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区(县)教研室构建网络框架,教师共用参与。教师将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案例(方案)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模仿。网络平台可设置“课程文件”、“师资培训”、“课程题库”、“教学案例”、“学生活动资源包”、“成果平台”等栏目。如“课程文件”栏内存放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等政策性文件,供教师及时查阅:“教学案例”栏内存放小学教师上传的各类案例,每次上传的内容,系统要能进行自动统计,作为奖励的依据;“学生活动资源包”存放着一些常用的资源和可借鉴的参考资料,供学生选用等等;还可建立QQ群,通过教育博客等手段,加强互动式交流研讨。
七、评价考核,发挥评价导向的激励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是促进教师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发展评价”三方面评价缺一不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教师评价”提出以下思考。当前,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缺乏基本规范,指导不力,它是降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一套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方案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指导是优秀的,什么样的操作是应该避免的,等等。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广泛实施的整体水平。
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不同于过去传统学科的评价(如一节课、一次考试成绩),应着眼于实施的完整过程,可从教学设计、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三方面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佳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途径,具有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价值。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一定能真正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推荐访问: 在实践中 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 课程 实施上一篇: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