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国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基于知识结构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 浏览次数:

zoޛ)j馟iiiuii@iiZ总结,感受辩证思维

让学生画出学习路线,从而发现上述双线结构。然后,提问:从平行四边形可以渐次变化到正方形,那么由平行四边形能否直接变到正方形?矩形和菱形之间能否相互演变?这样提问稍显抽象,但是可以设计有序题组,让学生明白:(1)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顺次连接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2)从菱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向各边引垂线,连接各垂足组成的四边形是矩形;从矩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向各边引垂线,连接各垂足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此处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七)逆向思維,实现融会贯通

提出研究性问题:既然能从平行四边形出发,经矩形或菱形,得到正方形,那么能不能从正方形出发,经矩形或菱形,得到平行四边形?如果能,又该如何研究它们的性质?此处再次训练了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八)构建知识网络,发现新的主题

让学生构建从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网络,再次运用数学抽象化手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要求实在有点“苛刻”,若只要求一组对边平行,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样就得到了梯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虽然不是考试所要求的,但是能够作为是否学会了“数学地思考”的一种检测。

根据上面的设计,便可以制作一张课时安排表:(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平行四边形、矩形和正方形;(4)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正方形;(5)矩形和菱形;(6)从正方形到平行四边形;(7)梯形。其中,(1)和(2)属于基础部分,学习(2)可视作复习(1);(3)和(4)属于强化部分,学习(4)可视作复习(3);学习(5)是沟通矩形和菱形之间的关联,属于横向学习;学习(6)可视作对(1)(2)(3)(4)(5)的一种另类复习;学习(7)则是跳出圈外,寻找新的主题。经过反复的渗透学习,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内掌握“四边形”。

二、基于教育数学理念的教学设计特征

(一)整体性

根据教育数学理念,从整体的角度考察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安排在一个网络中,沟通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与修订后的高中数学课程理念是一致的:按“主线—主题—核心内容”构建数学内容体系,“整体把握、抓住本质、发展素养”。

(二)重构性

根据教育数学理念,重新构置课程,一线串通、精中求简,小而巧、不激进,可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相融。

(三)重复性

这种教学设计认为“学习即复习”,把训练与新课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教师真正成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熟悉与体会;把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并生成陈述性知识,化为操作性技能。

(四)现实性

这种教学设计并不惧怕考试,其思维训练的深度大于常规的教学做法。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学会了这些根本的思考方法,再加上一些具体的技法指导,自然不惧怕考试。

(五)发展性

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不满足于仅仅把学生送进高等学校,而期望把学生送进数学研究的殿堂。因为它能让学生在具体主题学习中,感悟“做”数学的过程,进而化实为虚,领略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景中.几何新方法和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景中.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平行 知识结构

【基于知识结构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