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国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自然灾害:人类的天敌

| 浏览次数:

自然灾害不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严重破坏经济发展。自然界既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也常给人类以灾难性的报复,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会加剧和诱发自然灾害,从而对人类构成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建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更为紧迫。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日趋紧缺和环境不断恶化,从而诱发和加剧了全球异常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而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因而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南亚的特大地震海啸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这场灾难进一步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这次海啸会导致这么多人死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自然灾害缺乏防范意识,因而加强对自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它们正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危害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它们直接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上百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约数次至20多次。据统计,1900~1980年全球约有120万人丧生于地震灾害,其中中国占1/2(61万人);1971~1995年全球每年有197万人受地震影响,其中死亡1.9万人。

中国是多地震活动的国家。据记载,中国历史上发生破坏性地震1000多次,造成230余万人死亡。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多次,其中7级以上大陆地震100多次,占全球的30%。

地震还会引发海啸、山崩、滑坡、地陷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是海啸危害最大。去年发生的南亚大海啸导致22.5万人死亡;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近海发生7.5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15米,遭到袭击的墨西拿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导致8.2万人遇难,加上其他受灾城镇死亡人数,共达16万余人丧生;1960年5月下旬发生在智利沿海的8.4级大地震,海啸巨浪高达25米,造成近万人丧生,海浪经22小时传到万里之遥的日本沿海,导致10余万人无家可归。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涡旋,它带来的暴雨、大风和暴潮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洪水、滑坡等)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风暴潮对沿海地区危害最大。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937~1980年全球死于台风灾害的人数为49.9万人,居十大灾害死亡人数之首。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80~100场次,造成两万人丧生。最严重的是1970年11月袭击孟加拉国的热带风暴,登陆时正值天文高潮时期(农历10月15日),因而出现数十米高的巨浪袭击沿海地区,导致30万人死亡:1922年8月登陆汕头的强台风造成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9615号台风登陆湛江时测得最大风速极值57米/秒,造成216人死亡。

洪涝是影响最大、增长最快的灾害。现代洪涝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据1971~1995年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受洪水影响的人数为6000多万,造成300多万人无家可归,1.3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受灾总数的68%、45%和10%。中国在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其中1931年、1935年、1938年发生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大洪水都造成10余万人死亡。1950年代以来全国几乎年年发生洪涝,其中几次由特大暴雨形成的特大洪涝造了巨大损失,如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导致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3.3万人,1975年河南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大洪水,导致2.6万人丧生。

暴雨和洪水还常常引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例如1982年川东大暴雨造成的山崩、滑坡,导致100万人受灾,1.4万人无家可归。

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

自然灾害不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据估计,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每年财产损失500亿~1000亿美元。中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约3亿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历来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尤其是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更居全国之首,其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影响广东省的自然灾害95%以上是水文气象灾害,1990年代由这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0亿元。

极端天气等气候灾害带来的台风、暴雨、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强雷暴、高温(热浪)虽不会对人员造成巨大伤亡,但却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台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入19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损失达100亿元以上,1996年更高达300亿元,其中9216号台风造成20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4年14号台风袭击浙江,更造成180多亿元损失。广东省是台风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1990年代以来有38个台风登陆广东,其中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的台风灾害占16个,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多元。

1998年是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其中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占总损失的85%。在广东,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皆强于中国沿海各省,所以极易形成暴雨,无论暴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居全国前列,因此暴雨洪涝发生较多。暴雨洪涝是珠江三角洲常见的一种严重灾害源。近年来暴雨洪涝也多次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如1993年深圳特大暴雨造成损失20多亿元,全省受灾人口达2811万元,经济损失达160多亿元,1994年珠江流域特大洪涝导致两广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其中珠三角损失50多亿元,1995年珠三角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30亿元。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长江流域(1991年、1998年)和珠江流域(1994、1996年)的特大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亿元以上。

严重干旱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一种极端气候灾害。当今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大约有15%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据统计,1971—1995年平均每年有7万多人死于干旱和饥饿。1968—1984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发生持续17年的大旱,22个国家、2.5亿人口遭受严重的粮食危机。中国是农业大国,受干旱影响更

加明显。建国以来,广东省也出现了多次严重旱灾,如1955年、1963年、1977年、1986年和1988年受旱农田均超过100万公顷,1991年秋冬春连旱更导致受旱面积达224万公顷,深圳市因干旱发生水荒,20多万人缺水,大批工厂停产,损失两亿元以上。

常见的冷害有冻害、霜冻、低温阴雨和寒露风,这类灾害不仅造成粮食减产,而且严重危害柑桔、茶林、热带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畜牧业生产。据统计,全国每年发生严重冷害3~4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10亿元。严重的如1953年全国冻害造成冬小麦减产30亿公斤,1969年和1972年东北低温冷害造成粮食、豆类减产超过100亿公斤,1978年寒露风使广东晚稻减产13亿公斤:1996年2月广东省遭到强寒潮袭击,导致大批鱼、虾、农作物和果树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达47亿元,1999年12月广东全省出现罕见寒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8亿元。

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雷暴影响范围不大,但强度大、突发性强、破坏严重,危害大。全国每年因此造成数十亿元损失。1987年全国2000多个县遭受冰雹灾害,受灾面积500万公顷,毁坏房屋10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华南是这类灾害的频发区,据统计,广东年均出现54个强风暴日,雷雨大风占50%,最强阵风可达40米/秒,常造成严重灾害。例如,1985年3月的雷雨大风、冰雹、暴雨波及14县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1989年5月发生在兴宁的一次龙卷风,仅几分钟就导致60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1996年4月袭击广东10个市的冰雹、龙卷风和暴雨更导致损失9.3亿元。

此外,极端高温引发的热浪也会导致严重灾害。如1998年5月印度拉贾斯坦邦遭热浪(49C)袭击,导致1359人丧生:同年7月美国一些地区出现酷热,导致43亿美元损失。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加剧和诱发自然灾害

地球大气系统是脆弱的,它总是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始终从平衡到不平衡状态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实际上就是地球大气驱离平衡态的必然结果。鉴于地球大气系统的脆弱性,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都会影响大气系统变化,而产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增温可能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观测表明,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左右。在历史上气候较暖时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和强台风灾害似有增加的趋势。预计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全球变暖,可能还会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和特大台风灾害。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加剧洪涝、干旱、荒漠化和热浪等灾害,并使一些生物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由于全球变暖,还将导致海冰融化,从而引起海面上升,预计未来5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0.4~1.0米,这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和严重后果,更是影响沿海地区生命财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

自然界既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也常给人类以灾难性的报复,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会加剧和诱发自然灾害,从而对人类构成更大的威胁。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等,严重地破坏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失调,全球可耕地、森林、草原面积日益减少,物种锐减,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后果。正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促使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和灾害强度加剧。近年来在长江、珠江流域发生的3次特大洪涝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除自然因素外,相当大程度是人为因素所致。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造成环境恶化,加剧成灾强度和频度;②诱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③导致生态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使脆弱的生态与环境更趋恶化;④破坏生产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⑤导致物种消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日益减少;⑥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可见人类活动也是致灾因素之一,但人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控制和预防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减灾的关键因素。

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迫在眉睫

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它们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因此,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建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更为紧迫。

加强减灾教育,提高防灾意识。防灾减灾教育应是全民教育,有必要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各级领导对防灾减灾意义的认识,加强防灾减灾的投入,改变目前在这方面重抗灾轻防灾和重工程减灾轻非工程减灾的倾向。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二是防御灾害,减轻灾害的损失,从而获得相对的经济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减灾也是增产,也有重大经济效益。

南亚海啸惨剧的重要教训就是群众缺乏防灾意识,当海啸的前浪来临时,没有人想到海啸,而是拥去抢拾海浪冲上沙滩的海鱼、海螺,等到第二个巨浪袭来时,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而全被卷入大海。如果有一点海啸常识和防范意识,就可能减轻灾情。1969年7月28日03号台风登陆惠来,带来数米高的风暴潮,在牛田洋农场的抗台斗争中,由于一些领导缺乏防台知识,当风暴潮袭击时,为了保护在该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撤离,竟组织大批官兵手挽手组成人墙去阻挡风暴潮,结果暴潮一来全部官兵被拖人海中,造成许多解放军无谓牺牲。上述两个典型例子说明,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多么重要。

加强减灾研究,加快发展高技术防灾减灾。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我们对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特别是对特大灾害和突发性的极端天气灾害的形成更缺乏了解。但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征兆和规律,例如地震海啸总是先有海底地震才会引起海啸,而且地震波比海浪的传播快得多,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就可以发布海啸警报,可惜南亚各国都未建立这种预警系统,否则,人员伤亡完全可以大大减。少。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灾害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对灾害监测、预警的手段已有很大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一些先进技术如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需要加速发展高技术防灾减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及时、全面掌握重大自然灾害演变规律,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进一步明确防灾重点,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其损失将会比其他地区大得多,因此一般都视为防灾重点地区,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地区的防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例如加强沿海防波堤的建设和防护林的维护。

把减灾建设纳入经济建设规划。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减灾建设既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急需,有必要把减灾建设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保证减灾建设的经费和技术投入。在经济建设中,必须把自然资源开发与减灾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加强资源、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消除灾害隐患,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还存在一些盲目开发的现象,例如在沿海建别墅,不仅破坏了风景,而且破坏了生态与环境,像广东沿海曾有红树林50多万亩,现在仅存不到10万亩,对这种生态防风林的破坏己使一些地区自食恶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访问: 天敌 自然灾害 人类

【自然灾害:人类的天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