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国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表面肌电图生物回授与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技术的研究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图生物回授技术配合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方法 37例脑卒中患者选择上肢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下肢肌肉:股四头肌、胫骨前肌、采用表面电极收集受试者视、听到的肌电信号,以表面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mup)的频谱为感受器训练的指标。结合相应的训练手法,使废用性肌肉的生理机能得以恢复。结果 表面肌电频谱训练前后股四头肌、肱三头肌频率明显增高,分别为(P<0.001)、(P<0.05)。而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运动单位电位振幅和频率有下降趋势;使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结合,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是有效的,是一项新的康复治疗手段。

【关键词】 脑卒中;生物回授;本体感授器;肌电频谱

作者单位:130061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肌电室(张京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姚迪)

通讯作者:姚迪

脑卒中是造成老年人继发性残疾疾病的主要病因。我们采用肌电反馈配合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技术,重建恢复期中枢性瘫痪麻痹的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卒中患者37例,均头部CT扫描,BR氏测定,男19例;女18例;年龄48~73岁。平均59.5岁;病程8 d~4.5年。

1.2 方法 日产MEM3102型肌电图仪,表面电极安放在表层肌腹上,受试者经视、听到的肌电信号为反馈信息,其频谱做为本体感受器训练的指标,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法,使之在可能范围内,学习、改变废用性肌肉的生理机能。

2 结果

试验得出,股四头肌、肱三头肌频率明显增高(P<0.001),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表面肌电频谱训练前后的比较

2.1 生物回授正是依据信息所反应的病变状况,配合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1],有意识通过增加单个运动单位电位(MuP)冲动频率和受激动的运动单位电位(MuP)数量而实现肌力的恢复。

2.2 患者将特异性神经冲动(视、听、触、压)等反馈信息,经侧支传入网状结构,经多个神经元中继,逐步转化为非特异性神经冲动,最后广泛刺激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起到“上行激

动作用”,因为只有皮层处于觉醒状态时,才能对施加的训练做出相应的反应;二者是互为因果关系。

2.3 随着训练总量的增加,肱二头肌,胫骨前肌(MuP)振幅、频率有下降趋势,见表2,提示疲劳状态的出现;是否可解释受试者对生物回授信息产生适应性衰减及对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所致。表明疲劳可以是整体、系统的抑肌肉本身的局部疲劳。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x±s)

股四头肌肱三头肌

实验前试验后实验前试验后

χ277.49593.91470.583 92.673

t值 3.059 2.054

P值 <0.001 <0.05

表2

表面肌电频谱训练前后的比较

肱二头肌 胫骨前肌

频率(HZ)幅值(uV)频率(HZ)幅值(uV)

实验前 85.415 166.7580.287165.338

试验后 79.583 169.461 71.113139.890

3 讨论

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表明脑血管疾病是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大脑是人体器官中极其重要的器官之一,其能量主要来源于血液供应。一旦脑部血液供给受到障碍,其后果是严重的2]。脑部的血液系由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给。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

引起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①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和最重要原因。②高血压病伴发动脉病变。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④心血管系统和人身性疾病如血液病、代谢病、外伤、肿瘤等。⑤原因未明的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常伴有神经系统局限性功能改变,临床上又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近年来许多技术已被临床应用,如CT、核磁、脑血管造影、同位素脑扫描等方法,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较大的进步,群防群治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已经证实可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关于脑卒中的记载,以后许多中医专著均有关于脑卒中的论述,积累丰富的治疗经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也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其中“表面肌电图生物回授与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技术的研究”,就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它毕竟是新的康复手段,尚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

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缺血的发作部位有关,集中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复视、眩晕、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颜面麻木、共济失调及交叉瘫等症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多年来,一直将脑脑卒中患者躯体分为患侧和健侧

(affected side、sound side),但是,在概念上经常使人产生岐义。近年来,有关学术报告与论文称呼健侧的逐渐减少了,多半称为非麻痹侧(unaffected s ide、nonaffecteds i de、nonhemi p1egic side、non i nvol ved side、nonpareti cside)。当患者脑卒中偏瘫后,由发病初期肌张力的迟缓和低紧张,发展成为后来的痉挛。形成了这种偏瘫特有的异常模

式变化过程中的“定型性运动模式的构筑化”(establis hment 0f stereot yped movement or abnorma1 pattern)。这也是运动的非功能化和变形性痉挛的进展过程。因此构筑化过程,就连“健侧”姿势也紧张,功能出现低下,形成非麻痹化。

当脑卒中后,身体被划为两部分,从这两部分获取左右侧的感觉。由于双侧脑半球出现了整和能力的障碍,使来自于左右侧身体输入的感觉信息出现了差异,使患者的反馈机制陷入混乱状态,妨碍了患者向发病以前那种正常模式的恢复。患者不得不一边利用代偿活动,一边去适应环境。

因为这种联合运动引起的过分用力,非麻痹侧下肢在走路中也会出现紧张的构筑化。常常可见到麻痹侧的股内收肌群(如半膜肌、半健肌、股内收肌)的痉挛短缩3]。麻痹侧下肢抗重力伸展和重心侧方移动受动限制。在麻痹的异常姿势紧张的同时,非麻痹侧半身也是过度紧张的,这种异常的过度紧张模式被构筑化,使非麻痹侧上下肢的自由度受限。所以身体的各部位的移动(dis p1acement)较困难。

脑卒中后非麻痹侧理论的指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往的康复治疗中,我们大多将重点放在麻痹侧,但是疗效往往不佳,根据非麻痹侧代偿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功能上的改变,应树立整体观念,而不应片面强调麻痹与非麻痹侧。基于以上研究进展,我们决定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做出有意的探索。肌电生物回授配合本体感觉器增强技术,对训练恢复期中枢性肌萎缩是行之有效的,为训练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指标4]。两种训练方法的集合,是把属于原本不能随意活动的生理机能,置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下。患者经肌电反馈与刺激本体感觉器获得两种信息,方能校正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此种训练机理尚在探索中,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疗效不佳者是否与未能掌握技术要领、疲劳状态所致。有待完善训练方法、动态观察已提高局部肌肉组织抗疲劳性及至中枢兴奋性水平改善。

参 考 文 献

[1] 张树生.中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2154.

[2] 乔奇A•布茹克司.运动生理学(杨锡让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1988:46106.

[3] D•奥托森,神经系统生理学(吕国蔚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1121.

[4] BrokeMM,et al.Shoulderstlb Luxation inheni1 g effectof three diffdrensuppouts.ArchphyMed Rehabil, 1991,72:852856.

推荐访问: 感受器 本体 表面 增强 训练

【表面肌电图生物回授与本体感受器增强训练技术的研究】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