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国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 浏览次数:

zoޛ)j馝9@5zn6]MuN?}yz~:4:9nw~O7ߞwӾ7׭v}{nv^9mnvZ大学生的学费亦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2010年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为12 550.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20.96亿元,地方财政总投入为11 829.06亿元(见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均衡,东部GDP占全国GDP总额的57.3%,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4.1%和18.6%。由于各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基于其基本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投资的额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人口总数少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其财政投入总额较东部地区少,故每万人获得的教育财政投入额比东部地区少,这更制约了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均教育财政投入亦高于中、西部地区,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均落后于东部地区。

3. 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通过统计我国东、中、西部“211”工程高校数、“985”工程高校数、排名前百高校数量、正高级教师数量、每10万人中大学生在校生数以及普通高校师生比,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沪3地,高校发展拥有丰厚的资源和充分的机遇,与世界发达国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东部地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要显著多于中、西部地区,且综合排名前百的大学东部地区亦占到60%,证明东部地区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东部地区高校中,正高级专任教师数占全国总数的51%,在教师质量和数量上也体现出东部的优势,更证实了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普通高校师生比反映的是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国师生比平均值相差无几,且相对较高,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师生比相对协调,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师生比则相对较低,这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不利、教师人数偏少的现实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1. 教育供求

教育供求是影响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因素。高等教育是需要参与高等教育各方付出成本的准公共产品 [6 ]。国家支持是保障高等教育平稳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教育需求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各类高级人才,形成了人才的市场需求,而人才的供给来源于高校,这是高校与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因为市场对人才有需求,人为了提高自身价值,就有必要进入高校学习深造,便产生了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促使高校培养大量的优质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的实力又引发了个人进入高校学习的需求,在此供求链中,高校处于中间环节,在提供人才和提供教育双向供给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了我国东部地区优质高校层出不穷,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良好景象。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受限于经济发展条件,缺少强有力的人才市场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时常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从而引起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疲软,受教育者认为其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不尽如人意,投资回报率不高,便会产生投资转移,从而减少了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投资,使得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放缓,进而引起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2. 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

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另一方面,教育类别结构、专业结构也对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具有适应性。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排序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业,经过改革开放、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洗礼,随着电子、原子能、航天、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大量出现,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以工业为中心,力促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格局。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深,各类新兴工业企业快速崛起,对新兴科技人才和经济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学科门类发生了变化,在原有传统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类交叉学科,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新专业。新专业因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大批学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多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也相对较缓,因而高等教育的更新速度较慢,制约了高等教育整体的多样化发展。

3. 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并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我国东部地区拥有大量可共享的高等教育资源,沪、宁地区及京、津地区拥有我国一半的优秀综合性高校,这些地区的高校发展背景和教育资源相似,并拥有地缘优势,与临近地区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利于学术交流,更可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结合当地企业资源,以更少的成本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集群优势不显著,高校数量少且分布零散,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较高,教育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制约了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如此一来,东部地区拥有明显的教育规模经济优势,发展迅速,中西部高校则难以受益于这种规模经济,从而对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响 [7 ]。

三、平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议

1. 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推动中、西部城市建设

发展经济是平衡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措施,惟有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相对平衡。因此需要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中、西部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资源,发展中、西部支柱产业。支持中、西部城市建设,开发建设大中型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全面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实力,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特别要刺激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调整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2.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实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

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加大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设立多种对口支援人才培养经费,大力开发东部教师帮扶西部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鼓励东、西部高校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互访、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东部人才去西部工作。支持东、西部高校联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立项在西部高校,项目经费由西部高校统筹管理,项目执行由东、西部高校共同承担。鼓励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受援高校所在地区的政府和产业开展合作项目,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设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经费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水平,强化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完善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投入预算的编制及拨付的落实,以国家和地方财力全力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3.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高等教育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发展高等教育,利用当地优势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高等教育。加强省部共建高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推动优质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发挥地区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多元化建设,加强高校与社会学术资源的交流;同时地方高校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履行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实现高校的规模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陈 赟.关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及原因的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1-16.

[3]李思捷.试析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政府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49-51.

[4]卢建飞.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8-11.

[5]李晓娟.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

[6]吴彩虹,全承相.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监督机制及其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86-89.

[7]田学真,张 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策略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7):74-78.

推荐访问: 高等教育 经济学 发展不平衡 区域 我国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相关推荐